8月8日-10日,2025年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在长沙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外食品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高原特色食品研发创新团队在范方宇教授的率领下,应邀参加此次学术盛会并作学术报告。

本次大会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与储运产业发展”为主题。会上,范方宇教授作题为“包埋白藜芦醇的复合高内相Pickering乳液:稳定机制与消化特性”的学术报告。报告从白藜芦醇——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入手,系统阐释了开发的一种新型复合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包埋系统。通过构建淀粉-蛋白质复合颗粒作为乳化剂,成功制备了稳定性高、负载量大的乳液体系,有效保护了白藜芦醇的生物活性,为功能性食品成分的递送提供了新思路,对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郭磊副教授作题为“美味牛肝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及八碳化合物形成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全面阐述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感官评价,系统鉴定云南特色食用菌——美味牛肝菌中的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重点聚焦美味牛肝菌独特香气主要贡献者——八碳化合物(如1-辛烯-3-醇)的形成机制。通过调控加工条件,实现对风味化合物形成的定向调控,为食用菌精深加工和风味标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韩龙老师汇报了“云南小粒咖啡初加工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会上介绍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云南不同产区小粒咖啡初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揭示了云南小粒咖啡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微生物群落特征,发现这些微生物与咖啡风味前体物质的形成密切相关。该成果不仅为云南小粒咖啡品质特色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科学解释,也为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改进咖啡加工工艺、提升产品品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倩老师作题为“基于乳脂肪球膜和磷脂模拟母乳脂肪结构及其对婴儿配方乳液消化吸收及代谢机制的研究”的报告。报告中,针对现有婴儿配方乳与母乳在脂肪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的问题,提出利用乳脂肪球膜和磷脂模拟母乳脂肪结构的新方法,通过构建类似母乳脂肪球的结构,显著改善了婴儿配方乳液的消化特性和营养吸收效率,并深入探讨了其代谢机制。这项研究不仅对改善婴儿营养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乳制品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提供了新技术路径。

会议期间,团队还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农产品加工与储运领域的前沿科技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提升了西南林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对外学术影响力。我院高原特色食品研发创新团队的研究工作始终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聚焦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为高原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图/文:杨娇娇/初审:周杰珑/终审:刘兴东/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