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各系成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我院集体备课工作继续向纵深推进,将活动重心下沉至各专业教学团队。近日学院下属的多个基层教学团队围绕新学期课程教学,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扎实的集体备课活动,旨在激活教学改革的“神经末梢”,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
集体备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教学团队作为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是落实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的关键。本次系列集体备课活动覆盖学院全部25个教学团队,包括“高原特色食品研发教学团队”、“食用菌栽培与利用课程教学团队”、“动物遗传学课程教学团队”、“食药用菌科教融合教学团队”等,实现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全覆盖与深参与。
聚焦核心课程,共研教学难点
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其“小而精、专而强”的优势,备课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在我院新设立的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专业蓬勃发展之际, “食用菌栽培与利用课程团队”围绕《食用菌栽培》核心专业课程展开了深入研讨,致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产教融合的一流本科课程,为地方食用菌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生物化学》课程的备课会上,教学团队不再局限于统一教学进度和简单分工,而是聚焦于课程中的“硬骨头”——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案例?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互动以激发学生思辨能力?团队成员们分享了各自的教学“锦囊”,通过模拟课堂、案例互评、习题库共建等方式,集思广益,共同优化教学设计。

食用菌栽培与利用课程团队

生物化学课程团队
创新备课形式,激发内生动力
与以往相比,本次教学团队的集体备课形式更为灵活创新。如“中药学课程组团队”引入了“主题轮值主讲人”制度,每次由一位教师深度研究某一专题并进行分享;更有“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积极尝试“同课异构”对比研讨,针对同一核心知识点,由多位教师分别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并现场说课,在思维的碰撞与比较中,博采众长,优化教学策略;“动物遗传学课程教学团队”则利用线上平台,建立了课程资源实时共享库,使集体备课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一种常态化、即时性的教研活动。

中药学课程团队集中备课

动物遗传学课程教学团队集中备课

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集中备课
融入思政元素,协同育人同行
落实“课程思政”是本次集体备课的另一重要维度。各团队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共同探讨如何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有机融入知识讲授。在“生物制药与发酵技术课程团队”的备课中,教师们探讨如何将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的科技突破作为案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使命感;课程《生物多样性》不但是重要的生物类专业课,更饱含文化伦理。课程团队的教学讨论中,也聚焦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伦理思想、文化观和价值观。

生物制药与发酵技术课程团队集中备课

生物多样性课程团队集中备课
通过本轮深入细致的集体备课,教师们普遍感到收获颇丰。“在团队的小范围、高频次交流中,我们更能畅所欲言,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位课程团队负责人表示,“这种‘接地气’的备课,真正解决了我们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让课程建设的目标更加清晰。”
我院将持续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将教学团队的集体备课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来抓,以此夯实教学根基,凝聚团队智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图/文:栗宏林/初审:李翠新/终审:刘兴东/责任编辑:朱丽娜)